发布时间:2025-10-17 11:25:56    次浏览
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标志着历史在脚下铺陈,前进的号角再次吹响。 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标志着历史在脚下铺陈,前进的号角再次吹响。回首,过去的5年是创新的5年,科学普及,服务三农……自治区科协走过了一段开拓的岁月;过去的5年是值得骄傲的5年,搭建平台,凝智聚力……自治区科协收获了累累硕果。让我们再一次地触摸自治区科协人不断追求创新的脉动,感受科技工作者给我们带来的一路惊喜。关注2014年5月27日星期二GUANZHU版式策划:李晓菲7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责,为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贡献力量,现就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为科协服务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建设“五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和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的发展定位,适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重大科技需求,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和扶持科技工作者兴办实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合理引导科技资源和要素向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方向流动,推动服务业与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相匹配,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促进非公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优化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科技服务,引导广大科技专家带技术和成果深入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拓展服务内容,促进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加强技术创新方法培训,促进更多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向企业聚集。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面向县域基层的科技服务,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人才引进等农村牧区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动力。3.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发挥科协组织优势,提升建设10个国家或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为服务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供重要载体;组建和扶持100个左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中介机构、科技社团、科技交易机构和科技类行业协会,为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进入市场搭建平台;结合自治区“人才强区工程”,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组织1000名左右院士、专家、“草原英才”等高端人才,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结合自治区“创业就业工程”,动员10000名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线创业就业。 4.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把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共性技术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关键技术作为开展学术交流的重点,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举办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以高水平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技术创新。加强与海外科技团体的联系,优化海外高层次科技人员服务环境,为海外科技人才参与我区经济建设和科技活动创造条件。加强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发挥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向北开放和沿边开发开放桥头堡作用,推进与俄蒙两国在森林保护、城市绿化、生态恢复、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拓展交流与合作的范围。二.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5.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工作机制。支持科协组织牵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整合社会科普资源,推进科普工作社会化。以青少年、农牧民、城镇劳动者和公务员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普进校园、进农村牧区、进社区、进机关行动,广泛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积极倡导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理念,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发挥大众传媒、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技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6.提升科普能力与水平。统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普资源,推动建立科普资源共享交流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科普资源和公共科普服务。坚持公益推进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新机制。繁荣科普创作,加强科普人才培养,鼓励支持原创性科普创作开发。推进科普报刊村村通和进社区工程,增强科技报刊的公益性科普功能。大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开展劳动力科技素质培训,提高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制定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培养计划,强化青少年科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和造就科技后备力量。7.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把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地区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加强科技场馆建设,以建设综合科技馆为主,社区科普学校和企业科普车间为辅,大力发展主题、专题及其他具有特色的科技馆,逐步实现每个盟市都有一个科技馆、每个旗县都有一个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完善科普活动站(室)、科普画廊(宣传栏)等基层科普设施,不断扩大科普工作的覆盖面。优化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的产业、区域布局,健全完善已建成场馆和科普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其与教育、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决策咨询服务8.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挥科协组织在发现、培养、凝聚和举荐科技人才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科技评价和重大科技奖项评选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小微企业科技人才引进新途径,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适应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做好蓝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9.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科技思想库”作用,支持科协参与经济、社会、科技、科普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重大项目的咨询论证。组织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加强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作用重大科技问题的专题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专家咨询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不断提高科技决策咨询水平。四.加强科技社团、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10.加强科技社团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科技社团组织规范发展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社团发展的政策环境。增强科协组织对科技社团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服务功能,使科协组织成为凝聚、引领和带动科技社团组织有序发展的平台。促进和培育枢纽型科技社团组织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技社团组织。发挥科技学会、科技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独立客观、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承担社会服务职能和政府转移职能。11.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完善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作用,建立第三方评审、评估、评价机制,积极扶持面向生产、面向群众的科技中介服务载体。发挥科协组织联系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等专业科技机构的优势,引导专业技术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吸引和帮扶大学生就业创业。加强决策咨询、管理咨询、工程咨询、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工作。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信誉评价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服务工作。五.切实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12.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要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支持科协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党委要明确一名领导同志分管科协工作,政府要明确一名领导同志联系科协工作。旗县以上党委常委会每年要听取科协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科协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荐科协组织负责人参加同级人大常委会或政协常委会,为科协组织在决策参与、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作用创造条件。13.加强科协组织建设。提升学会的服务创新、服务社会和政府、服务科技工作者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会逐步成为提供科技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成为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重要主体,成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健全完善科协基层组织,充实基层科协工作力量。积极推动科技工作者比较集中的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科协基层组织,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科协组织。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改善基层科协组织的工作条件。加强对科协干部的培养、使用和管理,不断优化科协干部队伍结构,提高科协干部队伍整体素质。14.强化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按照《科普法》、《内蒙古科协条例》、《内蒙古科普条例》有关规定,将各级科协组织的行政、事业、基本建设经费和科学普及、学术交流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各地区要认真落实自治区政府制定的人均科普经费标准。同时,按照科协组织职能拓展要求,逐步拓宽科协组织和科普经费来源渠道。(2013年12月31日)如果说科技工作者是一颗颗绚烂夺目的珍珠,那么科协的角色就像一根红线,串起这粒粒闪光的珍珠,组成一条美丽的“人才智力之链”。自治区科协积极与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表彰科技工作者活动,以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献精神。5年来,评选表彰“全区优秀科技工作者”120名、“全区青年科技奖”60名,推荐“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18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25名。36人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榜样示范带动作用显著。自治区科协不断加强团体的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科协组织的发展规律,推动科协事业不断前进。以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为重点、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总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科协组织建设,与时代进步同行。自治区科协加强对学会工作的管理与指导,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团体的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和管理办法,增强了自主活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拓展了学会活动领域,并努力承接政府机构改革中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扩大了科协工作的社会影响力。目前,自治区所属学会发展到94个,科协所属团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创新岁月 惊喜无数—写在自治区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内蒙古各级科协组织广泛开展面向“三农”的服务活动,逐步建成并完善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库。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科普富民兴边”项目,5年来累计获得中央奖补资金5000万元,自治区投入奖补资金1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补奖结合等方式,把科技资金引向农村牧区,成为农村牧区科普战线的一面旗帜。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功劳簿”上,还有内蒙古各级科协组织更多的“神来之笔”。5年来,全区各学会共举办专家论坛百余次,提供决策咨询报告近千篇。其中“能源金三角发展战略研究”、“蒙药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专家建言沙龙”等建言献策成果,得到自治区党政领导的批示,一些成果被自治区相关部门采纳。坚持服务需求、筑巢引凤、合作双赢的原则,大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5年来,院士专家工作站从无到有,累计建成32家,对于当地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率先成立全国科协系统首家科技交易所,通过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创新战略、为企业安装国际专利信息数据库、科技咨询专家在线视频等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开展创新创效活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深入,全区参与人数达5万余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议3万余条,增收节支数亿元。在包头市九原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等地,“科普乌兰牧骑”成了挂在群众嘴边的新鲜词儿,因为“科普乌兰牧骑”创作编排的科普文艺节目,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科技进步的魅力。如今,在内蒙古大地上,科普乌兰牧骑、科普大通道、“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内蒙古草原希望行”、科普进社区、“院士大讲堂”等各具特色的活动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群众沐浴着科学普及的阳光。目前,全区基本形成了以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为核心的政府领导、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的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三级组织机构和工作系统,“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我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由2007年的2.9%提升到2013年的3.04%。这是5年来各级科协组织一串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的业绩:在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期间创立了“内蒙古青少年科技创新主席奖”,被中国科协誉为“最成功的范例之一”;累计举办科普讲座2900余次、科技展览6800多次,受益群众达850万人次;大力发挥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的作用,5年来共争取配备更新了37辆科普大篷车;组织实施爱德基金会“草原管理和社区发展”、华硕集团“IT科普百城行活动捐赠图书室”等社会资助项目,累计获得资助2000多万元……与此同时,科普阵地建设得到加强。西部一流、建筑面积48300平方米、总投资4.6亿元的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内外装修工程基本完成,内容建设稳步推进,2014年将逐步对公众开放。在自治区科协的带动引领下,6个盟市科技馆新馆立项施工。旗县科协科技活动中心正在成为旗县开展科学普及活动的新阵地。发挥科普示范县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全国科普示范县数量达到35个,成为基层落实《科学素质纲要》的重要抓手。5年来,自治区科协搭建起科技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舞台上,各种学术思想不断交流、碰撞、融合,迸发出朵朵思想的火花,闪烁着点点智慧的光芒。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近5年间,全区科协系统举办学术会议2640场,邀请100多名两院院士及近2万名科技工作者广泛参与,交流论文7100篇,学术交流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进一步打造和巩固学术交流品牌,“海峡两岸休闲农业系列活动”、“中蒙俄学术交流”、“自然科学学术年会”等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影响力逐年扩大,品牌效益日益凸显。实施特色优势项目,以“内蒙古高层次专业技术创新创业研修班”、“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科学精神研究与继承学术沙龙”、“全区小农户科技园建设现场会”、“内蒙古知名专家科学种植报告会”为代表的学术交流活动,正在成为地方特色明显、学术影响较大的精品项目。大力加强与国际科技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对外交流渠道覆盖10余个国家和地区。5年来,全区科协系统派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参加各活动团组50个,共576人(次)。支持学会发展壮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学术会议资助类项目,累计资助300个项目,资助金额达450多万元。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全区科技期刊发展到27种,学会期刊质量和影响力显著提升。